2017年6月21日,夏至夜,北京颐和安缦酒店,孝文家茶“百年岩韵-盛世雍容之气象”茶会在此举办。
颐和安缦酒店有着与颐和园一脉相承的皇家庭院风格,宫殿般的挑高,明清家具的摆设,红墙黛瓦,富有帝王之都的恢弘气息。走进其中便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韵味、皇室的气息。
此次茶会喝的茶也是顶级的茶,2016年茶语网千款茶评榜综合榜榜首——茶王大红袍、牛首,以及存世稀少的1989年手制牛肉。
茶王大红袍,武夷岩茶的代表,居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称。
牛肉,牛栏坑肉桂,牛首,牛栏坑肉桂之首,武夷岩茶中热度非常高的品类。牛首,不是单单用钱就能买到的。
茶会有两位掌茶人——岩茶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孝文先生,出身茶文化世家、师从潮州工夫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陈再粦先生。
本场茶会邀请到了著名道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陈鼓应和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于丹教授则点评到,茶王大红袍“有肉桂的香冽,但也有水仙的轻柔”,评论牛首,“这种醇厚霸气,还有复合香气,以及它的长度,在三坑两涧里都是有识别的。”
为何这两位智者对孝文家茶的评价如此之高?孝文家茶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非遗之路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将在下面为您一一解读。
2006年5月20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终于众望所归地进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而到了2006年10月,短短5个月间,武夷岩茶的市场价值效益就增长了4个亿之多。
2005年7月的某个清晨,武夷山的空气中还带着前夜的凉意,黄贤庚突然接到时任武夷山市文体局张传新局长的电话,让他赶紧带上武夷岩茶相关资料参加“紧急会议”。
而当黄贤庚急匆匆赶到会议室时,发现当时与武夷岩茶技艺以及文化相关的专家、领导都被张局长“拉”了过来。
在得知这次是省文化部传达,武夷岩茶需申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后,在场的所有人都坐不住了。“这岂止紧急,简直是爆炸性的大事件!”
其实对于申遗,时任武夷山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的黄贤庚以及其他专家们也早有耳闻和考虑,但是当得到确切消息并需要立即准备相关文本时,还是不免感到担子的沉重。
况且,当时国内另一项“名气更大”的茶类,也已经开始准备材料,并放言“志在必得”。而国内其他名茶,无不闻讯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各自的申报,竞争可谓十分激烈。
能否申报成功,关系着一个茶类的未来发展,在这个可能改变命运的跳板上,怎能不让人激动。
“对于申遗,武夷岩茶优势在于品种的丰富,制作技艺的复杂精深。而当时给予我们最大压力的,也是它们。” 黄贤庚说。
对于黄贤庚和他所在的申报团队来说,最后,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去找到被推选出的12位传承候选人,让他们挨个签字。
其实,在黄贤庚踏出会议室的那一刻,有的茶人甚至对此还一无所知,也不知道“非遗传承人”是什么。
苏炳溪、陈德华、叶启桐、王顺明、刘宝顺、刘峰、王国兴、吴宗燕、游玉琼、刘国英、黄圣亮、陈孝文(排名不分先后),这十二位非遗传承候选人,在半天的时间内,在申报单上一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至此,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准备完全,并立即上报到了福建省文化厅。
今天,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是第十个年头。
十多年前,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大红袍”,却未必分得清肉桂、水仙、奇种。而现在,分清品种已经不算本事,很多岩茶茶客已开始追逐不同坑、涧的岩韵。非遗申报的成功,并不是要将武夷岩茶“封存保护”,相反,这是一个推动与进步的开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